“哲学是思想者的事业,更是行动者的头脑。”师从我国著名哲学家陈先达先生的郝立新,至今已与哲学结缘40余年。他说:“哲学是智慧之学,让人充实、给人智慧。只要与时代同行、与生活为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和魅力就会永驻。” 多年来,郝立新始终醉心于做研究、搞教育,深耕马克思主义哲学事业。在教育教学与课题研究过程中,他意识到,学界在探索构建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方面,“理论联系实践”的力度尚有欠缺,也即有着在研究方法与内容上大而化之和停留表面等方面的不足。对此,他提到三个点:学深悟透理论、秉持问题意识、找到契合方法。“第一点靠‘学’,第二点靠‘思’,第三点靠‘用’。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研究者,要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为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中国化、大众化,开辟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贡献力量。”郝立新如是说。 在学术研究及课堂教学之外,郝立新不断地进行调研走访、社会实践,又将成果著书成论,在《中国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研究》《哲学研究》等期刊杂志发表成果200余篇,还主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我们为什么需要历史唯物主义》、《新时代中国发展观研究》、《当代中国文化阐释一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研究》、《底线思维——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基本文献研究》等多部书籍,有力地向人们展示了回应时代、扎根实践、关注人民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本质上不是囿于书斋里的思辨之学,而是面向生活、面向大众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反对‘幽静孤寂、闭关自守并醉心于淡漠的自我直观’,主张倾听时代呼声、深入社会实践、回答现实问题。”可以说,“理论联系实际”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也是郝立新学术生涯的品格与注解。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秉着“理论联系实际”这一优秀品质,紧扣时代的脉搏和实践的发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发展,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理论成果。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谈及如何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更好地回归实践视域,郝立新表示自己要做一个“马克思主义的‘传灯使者’”,贡献自己的一点平凡力量。“每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研究者都要矢志如一坚定立场与信念,用学生及大众听得懂的语言、看得懂的形式,结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进程,讲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