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陶文昭表示: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其中的关键词“铸就”讲的是实践与精神的关系。精神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实践是精神的基础,有实践才有精神,有什么样的实践才有什么样的精神。具体到改革开放精神,可以从3方面进行分析:第一,改革开放的实践铸就伟大改革开放精神。实践是产生精神的基础,但不是所有的实践都产生新的精神。如果实践是没有变化的、是与以前相同的,那么精神也不可能有大的变化,也会是与以前相同的。第二,改革开放实践的特点决定伟大改革开放精神的特点。有什么样的实践就有什么样的精神。第三,改革开放的实践本质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的伟大实践。精神之于实践并不是简单的照镜子式的反映,而是包含着体现主观能动性的选择和创造。中国共产党肩负历史使命,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特别重视主观能动性,重视精神建设和精神力量。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形势室主任杜飞轮指出,我国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围绕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推出一系列政策举措,经济运行稳健性日益增强,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不会改变。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举措将进一步提升供给质量,“巩固、增强、提升、畅通”继续深入,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放管服”改革不断推进,市场主体活力和动力得到有效释放。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将增强企业获得感和发展意愿。预算内投资和专项债规模逐步扩大,普惠性减税与结构性减税并举,重点降低制造业和小微企业税收及社保缴费负担。稳健的货币政策为实体经济提供合理充裕的流动性。货币政策传导渠道逐步疏通,在重点缓解实体经济特别是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同时,着力推进利率、汇率等领域改革。 当前,我国财政预算赤字率为2.8%,低于3%的国际警戒线,政府债务负债率为36.2%,低于60%的国际警戒线。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都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应对外部风险和不确定性冲击预留了空间。天津社会科学院资源环境与生态研究所屠凤娜指出,政府作为环境治理的引导者,应从“万能管家”转变为“协作伙伴”,将企业、公众及社会组织纳入跨区域环境治理体系之中,并形成“三个”良性互动。首先,政府与政府间的良性互动。为避免“转嫁危机”、“搭便车”、“异地开发”等非共生现象的发生,京津冀三地政府应树立“生态人”和“道德人”的协同共生理念,追求京津冀环境协同共治的目标和价值观。其次,政府与企业间的良性互动。企业具有多重身份,既是环境污染的主要制造者,又是环境治理的主体力量,其生产方式应由“被动督察”转变为“主动减污治污”,走绿色生产和高质量发展道路。最后,政府与公众及社会组织间的良性互动。公众和社会组织作为环境治理的主体,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数量多、规模大、接地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