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革开放的历程 关于改革开放的历程,有“两阶段说”[3]、“四段说”,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高尚全的“四阶段说”:“这一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目标探索’,‘框架构建’、‘体制完善’和‘新的探索’四个阶段”[4]。笔者认为:不同的阶段划分有着不同的标志和依据,具有不同的意义,阶段划分要同分析研究的目的结合起来;依据改革开放过程“质”的变化,最基本的阶段划分,应是“五阶段说”: 1、改革开放启动和全面展开阶段(1978——1987) 这一阶段,以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为标志,又可分为前后相连的两个亚阶段:前阶段改革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开展试点,积累经验,逐步推广;后阶段改革的的重点逐渐从农村转向城市,以搞活国有企业为中心环节全面展开。 2、波折总结和目标确定阶段(1987——1992) 从1987年到1992年,改革开放经历波折进入反思总结和目标确定阶段。在改革从农村扩展到城市之后,随着价格“双轨制”、物价上涨和一些腐败现象的出现,加之人们当初对改革的承受能力的限制等复杂的原因,改革开放出现了波折。1989年之后,人们开始反思和总结,出现了不同倾向的社会思潮。面对国际国内的复杂形势,1992年春天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秋季召开了党的十四大,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初步建立阶段(1992——2002) 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和目标之后,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内容。按照党的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和基本途径,不懈努力,到200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初步建立。这一阶段,在基本经济制度方面,党的“十五大”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完善阶段(2002——2012)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对建设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出全面部署。自此,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 5、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新时代(2012——) 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选举产生了党的新一届领导核心。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创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党的十九大向世人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与此同时,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也进入了全面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这种划分,更有利于显示改革启动和目标探索的分野,显示“体制完善”的复杂性和长期性,显示改革开放进入了新时代。 二、改革开放的经验启示 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开放四十年经验的论述,以下三个方面值得高度重视:(1)关于“主题”。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全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5](2)关于“力量”。他提出改革开放过程中的三大力量:思想引领的强大力量、制度保障的强大力量、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强大力量。“中国人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相互激荡、观念创新和实践探索相互促进,充分显示了思想引领的强大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中国人民勇于自我革命、自我革新,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革除阻碍发展的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充分显示了制度保障的强大力量。”“中国人民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空前高涨,充分显示了13亿多人民作为国家主人和真正英雄推动历史前进的强大力量。”[6] (3)关于“历史前进逻辑与时代发展潮流”。他指出:“中国40年改革开放给人们提供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启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7] 理论界关于改革开放四十年宝贵经验的认识主要有:(1)“三条经验启示说”:观念转换、思想解放、理论创新——改革开放成功的关键;以民为本、顺民意、正民心——改革开放成功的根本;循序渐进、由点到面、上下联动——改革开放成功的保障。[8](2)“四经验两启示说”。经验:一是不断解放思想,推进理论创新。二是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不动摇。三是灵活运用改革方法,既先行先试、先易后难,又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四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启示:一是改革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改革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二是坚守市场经济主体平等的理念。[9](3)“五条经验启示说”:一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二是理论先导、坚定方向。三是先行先试、蹄疾步稳。四是尊重人民、尊重实践。五是加强党的领导、强化制度保障。[10](4)“六必须说”: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必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必须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11] 笔者认为:(1)上述宝贵经验的概括有好多共同之处,同时又各有千秋,源于总结的角度和方法不同。(2)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开放“主题”、“力量”、“历史前进逻辑与时代发展潮流”等论述,给我们总结经验指明了方向。(3)党的十九大提出并确定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的概括,包含和体现了对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宝贵经验的总结。据此,可将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经验启示概括为以下十条,即“十大经验启示说”: 1、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12]。要处理好坚持和发展的关系,首先要坚持,同时要发展,在发展中坚持,在坚持中发展。 2、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总任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3]。要把伟大复兴和现代化统一起来。 3、体现思想引领的强大力量,勇于观念转换、思想解放、理论创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14]。处理好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首先要接受先进思想理论的指导,践行改革开放新思想新理念;同时要解放思想,不断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大胆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 4、体现制度保障的强大力量,处理好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关系,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不动摇。“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15]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 5、体现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强大力量,以民为本、顺民意、正民心,尊重人民,尊重实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6]。处理好改革开放依靠人民与改革开放利益人民共享的关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6、在改革开放的路径上,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处理好经济体制改革与其它体制改革的关系,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配套推进,系统、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7、在改革开放的战略上,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正确处理改革与开放的关系,正确处理改革开放与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开放是为发展松绑和释放动力,稳定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的环境保障,发展是改革开放和稳定的目的。 8、在改革开放的方法上,“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17]循序渐进、由点到面、上下联动,既先行先试、先易后难,又统筹兼顾、协调推进。 9、在改革开放事业的政治保障上,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18]“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完善坚持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19] 10、在改革开放的根本遵循上,处理好一般规律与中国特色的关系,“中国40年改革开放给人们提供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启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20]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实际出发,尊重和遵循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和商品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性。 三、改革开放的理论贡献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伟大实践,孕育了伟大的理论创新。同时,四十年改革开放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思想解放和理论创新的指导。这里,主要从广义政治经济学的角度进行考察,起码实现了以下十大理论创新: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创新 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突破了市场经济只能建立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传统理论和偏狭认识,实现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创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辩证法、两点论,继续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上下功夫,把两方面优势都发挥好。”[21]为此,必须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经济运行和调控的理论创新 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突破了政府与市场关系难以协调的传统理论,强调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实现了政府与市场的优势互补。进一步说,让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是任何市场经济都要遵循的一般规律;而作为后发的发展中国家,要在尊重、发挥市场决定作用的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中国改革开放早期,政府通过策动、引导多种方式方法,积极培育和建立市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基本建立之后,不断完善市场体系。通过区分公共领域和竞争性领域,使政府作用和市场决定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在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美国金融危机时,有效进行宏观调控,为稳定亚洲和世界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些都是对经济运行和调控理论的创新和贡献。 (三)发展理念的理论创新 改革开放四十年,实际上也是发展理念不断创新、发展的四十年。从早期主要侧重经济增长特别是经济总量的增加,进而注重包含结构优化的经济发展,再到追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是对发展内涵、发展要义、发展本质的进一步深化,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是对发展理念的重大理论创新。 (四)发展布局的理论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在发展布局不断探索和创新。由最初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发展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发展,再到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直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发展布局理论得到不断创新与发展。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过程中,推进改革开放事业不断前进和深化,这是对发展布局理论的重大创新。 (五)渐进式改革的理论创新 转型国家如何顺利通过改革过程实现体制转型,是过渡经济学的一大难题。中国的“渐进式改革”由易到难、由农村到城市逐步推开,与前苏联、东欧国家的“休克疗法”相比较,更加富有成效,特别是能够适应中国的实际情况。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一直走的渐进式道路,实践证明,渐进式改革比较适合中国国情,为广大群众所拥护,因而在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今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仍将主要采取渐进式改革,力求在付出较低的社会成本逐步推进改革的同时,保持国民经济的较高速增长。毋容置疑,渐进式改革,丰富和创新了过渡经济学理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项重大理论创新。 (六)开放经济新机制的理论创新 如何认识和应对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学的重大课题。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突破了西方经济学的开放理论和经济全球化理论,形成了适合世情、国情的开放理论。在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突破传统国际经济学比较优势理论的局限,形成了将引进外资同引进技术相结合,从而发挥劳动力禀赋优势的新机制。从早期的特区和经济开发区实施“三为主”、“两头在外”,到后来的自贸区、自贸港建设,全方位开放不断深入和发展。中国反对经济全球化中的霸权主义、强权主义、冷战思维,推动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而把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理论提升到新高度。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就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实践。它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深化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推动中国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促进参与国家共同繁荣发展。这些,对于丰富和创新国际经济学、世界经济学和开放理论,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七)现代化“起飞”和发展阶段的理论创新 中国现代化的历程可简要地概括为两句话:一是醒得早、起得晚:1840年后觉醒,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起飞。现代化道路曲折,准备时期漫长。二是厚积薄发、一发而不可收: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经济发展实现了年均9%以上的高速增长。到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的比重提高到13.3%,2017年进一步提高到15%左右。[22]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践,将传统“工业化起飞”理论发展为“现代化起飞”理论: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由于后发,多方面因素决定了工业化迟迟没有实现起飞,当工业化起飞之时,全球信息化方兴未艾,不得不将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进行。后起的发展中国家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一般要经历过四个阶段:起飞前的准备阶段、起飞和高速增长阶段、整合升级阶段、高质量发展和正常周期阶段。如果再用工业化思维去思考工业化信息化相结合的现代化起飞,显然是不够恰当的。 (八)“四化同步”发展的理论创新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的要求,这是对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的总结和概括。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年历程,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呈现出鲜明的“后发”特征:从生产力角度考察,发达国家先工业化再信息化,我们是工业化和信息化结合;从生产关系的角度考察,发达国家是先商品化再市场化,我们是商品化和市场化结合。城镇化是现代化的空间表现,农业现代化是现代化在农业上的部门表现。当前,中国正处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的时代。“四化同步”发展的理论,是对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中走出的现代化道路的理论概括,是中国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的理论指导,突破了西方经济学的经济发展理论和现代化理论,是重大的理论创新和贡献。 (九)发展战略的理论创新 发展经济学有“双缺口”、“进口替代”、“出口替代”等诸多支撑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理论,而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突破了这些理论。中国通过积极引进外资,投资拉动,成功实现了“双顺差”、“双剩余”,再加上国际并购,正在努力实现转型升级。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通过经济特区的试验进而全面推广,大力实施对外开放战略,积极引进外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又适时地提出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构建创新型国家;坚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努力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绿色发展战略,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等等。这些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丰富和创新了经济发展战略理论,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