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三个代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让博物馆成为“一带一路”的形象大使

(2019-04-20 06:44:00) 来自:光明网-《光明日报》


      4月12日,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闭幕。在两天的会议中,来自五大洲24个国家的40余位国际知名博物馆馆长和代表,以及国内50余位博物馆馆长和代表围绕“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的功能与使命”的主题深入研讨。参会的各博物馆之间不仅建立了更加深厚的友谊,也促成了许多实质性的合作意向。中国国家博物馆分别与美国弗吉尼亚美术馆、阿曼国家博物馆、列支敦士登国家博物馆达成了合作意向,并分别签署了《中国国家博物馆与美国弗吉尼亚美术馆合作框架协议》《中国国家博物馆与阿曼国家博物馆关于出版〈海外藏中国古代文物精粹·阿曼国家博物馆卷〉的协议》和《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列支敦士登国家博物馆建立合作关系备忘录》。

  参会博物馆签署了《国博共识》。他们一致表示,将努力加强世界博物馆的高层对话,推动专业技术人员定期互访交流,共享先进经验;努力在藏品征集、保护、研究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策划联合考古,共同提升文物科技保护水平;努力开展数字化领域的合作,推进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智慧博物馆建设;努力在举办展览方面相互支持,共同策划联合办展和国际巡展,让文明成果惠及世界人民。

  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在论坛上表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和博物馆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近五年内文物出境展览250多个、入境展览130多个。特别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积极推动中华文明“走出去”和世界文明“引进来”,与20多个国家签订双边协定和谅解备忘录,促进一批流失海外中国文物回归祖国,承办了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国际博物馆青年论坛等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在故宫博物院建立了国际博物馆培训中心,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设立了国际濒危文物“避难所”,成立了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并在展览交流方面取得了实质性丰硕成果。

  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安来顺肯定了博物馆在国际交流中的“民间大使”角色,“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由于社会制度不同,在政治经济领域中的立场和观点存在分歧。但是这些古老的历史、多彩的传统文化,让中国和其他国家人民的感情走得更近。全球博物馆之间展览交流,成为增进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尊敬和理解的有效渠道,而且这个渠道将不断得到加强。”

  “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博物馆的合作很重要,把沿线人民的情感和文化紧紧联系在一起。”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馆长裴基同说,中日韩在考古发掘等方面已有很多交流,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还专门推出了关于丝绸之路的展览,充分向韩国人民展示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文明。

  法国跨文化交流协会主席克劳德·莫拉德高度称赞了丝绸之路在促进国家之间交流合作方面的作用。他在会上透露,2021年春季,在巴黎将举办一个关于丝绸之路的展览,全方位呈现丝路文明的起源和传承。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总结论坛成果时表示,古丝绸之路打开了各国友好交往的新窗口,书写了人类发展进步的新篇章。今天,“丝绸之路”一词早已超越其历史含义,成为一种精神和象征,为当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提供了价值典范。博物馆在人类的文化交流合作方面,承担着无可替代的功能与使命。通过博物馆这一文化平台加强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对话,加深相互理解和彼此认同,让各国人民相知相亲、互信互敬,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其它文章
主办: 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 承办:  辽宁工业大学
  中共辽宁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 电话:  0416-4198654/0416-4199670
  共青团辽宁省委 传真:  0416-4199778
  中共锦州市委 信箱:  lnsgdb@126.com   
  辽ICP备06017842号 法律顾问:  辽宁永字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