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三个代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准确理解和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2018-12-29 10:56:00) 来自:光明网-理论频道


       八年来“稳中求进”总基调如何定调?

  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被列为2012年经济工作五大任务。

  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继续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扎扎实实开好局。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夯实农业基础、加快调整产业结构、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强民生保障、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被列为2013年经济工作六大任务。

  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着力防控债务风险、积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着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被列为2014年经济工作六大任务。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努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积极发现培育新增长点、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被列为2015年经济工作五大任务。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实行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化解房地产库存、扩大有效供给、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2016年中国经济工作的五大任务。

  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思路,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度扩大总需求,加强预期引导,深化创新驱动,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紧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向不变,确保对重点领域和项目的支持力度,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中性,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结构性政策要强化实体经济吸引力和竞争力,优化存量资源配置,强化创新驱动,发挥好消费的基础性作用;社会政策要注重解决突出民生问题,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和基本民生保障。

  刚刚闭幕的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2019年全国经济工作,仍然是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

  妥善处理好“稳”和“进”的关系

  稳中求进,首先要处理好“稳”和“进”的关系。从哲学高度理解,“稳”和“进”是一对矛盾,体现了一种辩证的关系。稳中求进,是以稳求进、以进促稳,使稳和进良性互动,从而促进经济运行中各种关系的协调与平衡。稳中求进中,稳是主调,稳是大局。稳中求进作为经济工作总基调,要求各地区、各领域,以及经济发展的各环节都要以稳为基础,以稳为底线。

  稳中求进,进是方向,进是目标。发展是硬道理,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没有发展、没有进,就不可能真正实现稳。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进,必须立足实际、把握规律、科学施策;进,必须是科学地进、理性地进、协调地进、高质量地进。稳中求进,既不是稳中求快,即按下快进键,追求一种速度快的发展;也不是为和谐而和谐,追求平平稳稳、四平八稳的发展。进,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要协调推进、有序推进,不能单兵突进、盲目冒进;进,要科技驱动、创新发展,要民生为本、和谐发展,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要因地制宜、规范发展。

  稳中求进,要把稳和进有机统一起来。稳和进是辩证统一关系,要从发展的角度去理解各自的重点。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稳”的重点要放在稳住经济运行上,确保增长、就业、物价不出现大的波动,确保金融不出现区域性系统性风险。“进”的重点要放在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开放上,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新成效。“稳”和“进”要相互促进,经济社会平稳,才能为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开放创造稳定宏观环境;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开放取得实质性进展,才能为经济社会平稳运行创造良好预期。

 

其它文章
主办: 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 承办:  辽宁工业大学
  中共辽宁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 电话:  0416-4198654/0416-4199670
  共青团辽宁省委 传真:  0416-4199778
  中共锦州市委 信箱:  lnsgdb@126.com   
  辽ICP备06017842号 法律顾问:  辽宁永字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