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金砖国家领导人首次在俄罗斯叶卡捷琳堡会晤的内容,是要求改善国际贸易和投资环境,承诺推动国际金融机构改革,提高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机构中的发言权和代表性。很显然,这次会晤金砖国家追求的纯粹是经济的目标。但是,从第二次会晤开始,金砖国家不仅就世界经济形势、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等问题阐述了看法和立场,而且还商定推动金砖合作与协调的具体措施。这样,“金砖国家”的合作机制初步形成。在探讨金砖国家内部合作和全球性的政治经济问题的过程中,金砖国家逐渐形成了“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价值理念。 金砖国家分布在亚洲、非洲、欧洲和美洲,五个国家占据世界领土面积的1/4,覆盖世界人口近半。不仅如此,十年来金砖国家在五国各自内部发展、助推世界经济复苏、推进国际金融体制改革,以及加强全球治理等方面都卓有成效。因此,金砖国家不仅人气旺,而且也能够凝聚人心。尤其是金融危机结束之初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情况下,金砖国家通过加强合作实行“抱团取暖”。十年来的实际证明是非常成功的。也正因为如此,2014年7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六次会晤上发表题为《新起点 新愿景 新动力》的讲话指出,要发扬金砖国家独特的“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合作伙伴精神。从那次会晤之后,金砖国家的每一次会晤的都强调“伙伴关系”,如2015年的主题是“金砖国家伙伴关系—全球发展的强有力因素”;2016年的主题是“打造有效、包容、共同的解决方案”,其中“包容”不仅包括议题更具有广泛性,而且也包括内部合作也具有包容性。厦门会晤则在已经建立起的“合作伙伴关系”基础上,强调 “深化合作伙伴关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而把“深化合作伙伴关系,开辟更加光明未来”作为主题。因此,宣言也指出,经过十年的发展,金砖国家“已经培育出互尊互谅、平等相待、团结互助、开放包容、互惠互利的金砖精神,这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和金砖国家合作不竭的力量源泉”,更是金砖国家凝聚人心的最重要的价值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