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三个代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坚持和加强党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领导

(2017-09-16 18:40:00) 来自:光明网-理论频道


    【杨军:坚持和加强党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领导】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杨军认为, 构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民族伟大复兴相匹配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这种坚持和加强是与改善党的领导联系在一起的,要在提升领导能力、完善领导方式、加大领导力度中去实现。当前,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领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深化思想认识。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承担着认识世界、把握规律、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第二,实现科学管理。要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改变学术管理的重“量”轻“质”状态和学术评价的功利化导向,不仅使各项管理制度符合学科建设规律、学者成长规律、学术发展规律,能够激发科研活力。第三,加强队伍建设。要注重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的培养,按照突出政治方向、创新能力和实际贡献的要求遴选人才,构建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体系。第四,营造创新氛围。遵循“双百”方针,发扬学术民主,提倡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不同风格学派开展学术争鸣。第五,倡导优良学风。要把软约束和硬措施结合起来,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界形成尚精品、严治学、讲诚信、重责任的优良学风,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网

  【宋新斌:创新保留机制,搭建建功立业平台】
  信息工程大学宋新斌表示,保留人才就是保留战斗力、提高战斗力。以博大的胸怀留人。留人贵在留心,安心方可尽心。创新人才大都具有表现力、创造力、主见性强等性格特质,领导干部要有容纳多元思想的心胸和气度,善于包容人才,用人之长,容人之短,敢于用比自己强的人才,这样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以优惠的政策留人。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国家和军队各级各类奖项的激励作用,对于荣誉获得者,大力宣扬他们的先进事迹,以崇高的政治荣誉留人;另一方面,建立相关物质待遇政策,真正实现报酬待遇与业绩、贡献挂钩,体现知识价值、劳动价值和创造价值。尤其要给予创新人才必要的政策保护,真正使拥有一流能力、能创一流业绩的人才得到一流待遇。以匹配的岗位留人。要留住一名拔尖人才,最重要的是破除其事业发展的各种障碍,为其施展才能、实现价值提供机会和舞台。一方面要把人才配置在与其能力相匹配的岗位上,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实现人适其岗;另一方面,要根据人才素质能力提升情况,对人才的岗位适时作出调整,使人才始终居于有利于其发挥作用的岗位上,实现岗得其人。

  摘编自《解放军报》

  【高福:科技创新需要创新和宽容的环境】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常委、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理事长高福指出,创造让科研人员自由发挥的环境,是激励创新的首个要素。在这一方面,我国需要进一步夯实基础,建设一系列科学设施和研究平台,给科学家更多自由探索的空间和时间。宽松的环境还需要一个必不可少的元素,就是要形成宽容失败的文化。任何事情都存在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科技创新是个尤为艰辛的过程,并不是谁想创新,谁就一定能成功的。在创新过程中,失败不可避免。宽容失败,不仅是指在科学层面上宽容失败,而且在研发方面也要宽容失败。有能够宽容失败的环境才会有利于创新。风投在我们的创新环境中还是一个短板,亟须在机制体制和观念认识上加大引导,以弥补这个短板。体制机制的改变能够给科学家自由探索和创新的平台,而风投能在创新和成果转化之间形成调节和促进良性循环的作用。如果把这二者整合到一起,配合各个领域的创新,一定能最终促进科研的创新。  

    【孔繁轲:用新发展理念引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实践】

  山东省委讲师团团长孔繁轲认为,新发展理念是贯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灵魂和主线,是事关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指挥棒”。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全面小康建设,要把握新发展理念的整体性。创新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动力来源,协调发展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更高要求,绿色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开放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共享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价值取向。这五个“手指”,缺一不可。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全面小康建设,要提高统筹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崇尚创新,摒弃“唯GDP论”,挖掘发展潜力、厚植发展优势、开拓发展境界;注重协调,摒弃“零和”思维,补齐短板,增强发展后劲;倡导绿色,摒弃拼资源拼消耗的路子,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深化开放,摒弃各自为战、闭门造车等做法,坚持内外联动、一体发展;推进共享,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摘编自《人民日报》

  【董成雄、黄日涵:中国网络治理模式彰显五大优势】

  华侨大学董成雄、黄日涵指出,作为全球网络第一大国,中国的网络治理理念对世界具有一定借鉴意义。近年来,中国网络空间的发展和治理均取得了卓越成绩。综合来看,目前中国特色的网络治理模式主要体现五个特征。第一,依法治网。目前《网络安全法》的出台呼之欲出,一系列新的网络空间法律及法规的出台,将使中国网络空间治理变得更加规范。第二,秩序优先。中国互联网行业和用户近15年来呈现出爆炸式发展,网络空间治理突出“秩序优先”的治理理念,确保了中国网络空间高速发展态势下的正常秩序。第三,积极融入。中国一直积极参与网络空间全球治理机制建设,向国际社会表明合作意愿,并始终强调网络空间中的新挑战和新问题需通过各国积极合作共同应对。第四,自主可控。发展具有充分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是实现网络治理安全有效的必由之路。第五,多层兼顾。由于中国网民数量庞大,各种情况纷繁复杂,要实现网络空间的有效治理需多层兼顾。一方面,网络安全必须成为治理追求的最低目标。另一方面,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要更好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刘振天:让“高等教育质量文化”构建全新的质量保障和管理体系】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振天表示,中国现代高等教育整体说来是舶来品,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和保障制度也是如此。从这点上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和实践具有强烈的外在性或外部性。这种外部性有如下几层含义:其一,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并非中国高等教育本土实践自我生成的。目前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和质量保障实践还主要停留在技术阶段,尚未建立起与现有国情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的全面质量管理思想与模式。其二,中国现代高等教育至今不过百余年的历史,起步晚起点低,要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缩短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就必须努力学习模仿欧美高等教育理念和模式,同时也决定了政府在高等教育发展、管理和质量保障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领导者和建设者的角色。因此,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和保障,基本线路除了自外而内,就是自上而下。人们期望通过高等教育质量文化概念来构建全新的质量保障和质量管理体系,这种质量文化观强调质量本身的目的性、质量主体的内在自觉性。特别强调要深入挖掘现代全面质量管理和质量保障中的文化观念、精神价值和心理意识要素,实现与本土文化对接,与质量主体意识和道德自律对接。

 

其它文章
主办: 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 承办:  辽宁工业大学
  中共辽宁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 电话:  0416-4198654/0416-4199670
  共青团辽宁省委 传真:  0416-4199778
  中共锦州市委 信箱:  lnsgdb@126.com   
  辽ICP备06017842号 法律顾问:  辽宁永字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