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群慧:智能制造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先导产业】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表示,要构建以智能化为方向的现代产业新体系,必须首先从战略方向上明确哪个产业是先导产业,进而在先导产业带动下,推进整个产业体系的现代化。智能制造之所以成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先导产业,至少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伴随着芯片技术的突破发展、互联网设施的发展完善、传感器价廉量大的供给、先进制造技术不断创新,智能制造作为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先导正在迅速发展,成为现代产业体系中发展潜力巨大的行业;另一方面,制造业可以为其他产业提供通用技术手段,既是技术创新的需求方,也是技术创新的供给方,现代产业体系创新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来自制造业的发展。智能制造的发展可以进一步支持和带动智慧农业、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物流和智能家居等各个领域的智能化发展,满足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智能化、个性化需求。没有智能制造的支撑,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也将成为空中楼阁。智能制造也是《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中国制造强国建设的关键。未来的制造强国一定是一个智能制造强国。
摘编自《光明日报》
【邵景均:坚持全面发展是由社会发展规律和现实问题决定的】 北京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邵景均表示,“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小康”讲的是全面发展的水平,强调的不是单一的或某些方面的发展,而是发展的全面性、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强调发展的全面性,是由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社会发展规律决定的。事物是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把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观点引申到社会发展中,必然形成整体发展观,即社会发展必然是整体的发展,社会进步必然是全面的进步。 强调发展的全面性,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早在20世纪60年代,我们党就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即实现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强调发展的全面性,是解决现实问题的迫切需要。必须看到,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发展不够全面、不够平衡的小康,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生产力和科技、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较大,贫困人口为数不少,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突出等。
摘编自《人民日报》
【冉昊:脱离“宜粗不宜细”的粗糙立法阶段是民法典应有的谦抑】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冉昊认为,自20世纪下半期以来,经济基础的发展带来了社会存在潜在、但实质性的改变,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开始从单独个体的原子分离状态逐渐发生普遍的联系,近30年互联网等科技的发展更使得分享经济的发展成为必然,我们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越来越带有整体性的面相,单纯适用从个人意思自治出发的传统民法规则,渐已难言公正。要想以丰富的私权权利域有效抵御远远强大于其的公权,就必须脱离“宜粗不宜细”的粗糙立法阶段,而在每个法领域进行深耕,以高度精细化的分工,甚至“繁琐”的法技术来清算以前那些口号式立法,通过将民法典有所限缩而保持其内在的确定性和逻辑性,让人们能够通过一条条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规则来获得自主决定的可能性,让民众对法治的期待成为现实,从头确立人们对社会主义法治的信仰。 【段培君:创新发展是发展机制的深刻变革】 中央党校哲学部副主任段培君指出,虽然以往政府的“有形之手”在配置资源、推动增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新的发展模式要有更具活力、更加自由、更高水平的资源配置机制加以匹配。知识、技术和产品的不断创新必须建立宽松包容的氛围,创造性成果能否大量涌现根本上取决于一个经济体的发展机制。正如十八届三中全会所提出的,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应通过完善市场机制,形成分散决策的格局,培育更加适合知识和技术产生的土壤,进而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通过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信用体系,形成创新的人才市场、经理人市场、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奠定创新要素的聚合平台;通过完善竞争机制,加快创新成果的转移转化和扩散。还应推动技术与市场的深度融合,加快信息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信息化步伐,发挥资本市场在整合创新关键要素中的独特作用,建立地区和全国性的创新网络,实现人流、物流、货币流、信息流在更大范围内的融合对接。
摘编自《新华日报》
【刘世锦:东北地区的国企改革要由“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主任刘世锦认为,东北再振兴,重在汲取以往的经验教训,用改革开放的思路和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办法,走出一条东北振兴的新路。东北地区的国有企业改革,要由“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管资本,就是要使国有资本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重点用于提供公共产品,发展战略性、前瞻性产业,促进科技进步,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国家安全。在这个过程中,对国有资本应强调做活做专做优做大。做活,就是推动国有资产的资本化、证券化,使资本能够动起来;做专,就是在需要国有资本发挥作用的领域,提高专业化、精细化水平;做优,就是按照国家战略目标的需求优化布局结构,全面提升效率;做大,把以上几条做到位了,国有资本规模就会不断壮大。在此过程中,一要提高透明度,实现阳光下操作;二要鼓励地方和基层试验,允许不同方案同时登台,相互比较、借鉴、优化。
|